扶不起的阿斗怎么来的?历史上的阿斗果真就扶不起吗?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篇章里,时常听到一朵颇有戏谑意味的话:扶不起的阿斗。乍听之下颇有趣味,但其中隐藏的其实是战争年代对一个君主的评价。阿斗指的正是刘备之子刘禅,因此这句话常被用来指责他无力承担重任、难以被扶持起来自立。
谈及刘禅,人们脑海里往往浮现“扶不起”“乐不思蜀”等标签。这些说法多源自通俗文学《三国演义》,而真正的历史却并非如此简单。历史材料并不完全同小说所呈现的形象相符,不能把刘禅仅定性为昏庸或愚蠢。
正史《三国志》里确有记载,曾有一位身份不详的射君向诸葛亮作证,称赞刘禅的才识。射君随后把此事告诉刘备,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原文大意是: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此段话的意思是,连诸葛亮都夸赞刘禅有极高的智量,超出人们的期望,因而他的担忧减轻,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前进。
其实诸葛亮并非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非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在史书里作假,因此不能把刘禅说成完全无能。透过《与杜微书》中的记载,诸葛亮对刘禅有具体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种评价反映出刘禅在年少时就具备仁爱与亲和力的特质。
在百家讲坛对刘禅的讲解中,往往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如果贤明的辅臣在手,刘禅也能成为循理而治理的君主。更深一层,刘禅在蜀汉灭亡之后,作为亡国之君,面临的不仅是自身的生命安全,连蜀地百姓的安宁都被置于外部势力的判断之中。这样的处境使他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装作愚笨和迟钝,暗地里却需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真实才能,以求保全自身与维护蜀地的生存余地。表面的迟钝背后,可能藏着对局势的深邃理解和极高的策略机智。
纵观整段历史,刘禅共在位四十一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其间,诸葛亮辅佐他十一个年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仍有贤臣的辅佐,刘禅又度过了整整三十年的统治岁月。
由此可见,在那个群雄并起、战火不断的乱世,能够维持如此久的执政,刘禅并非毫无可取之处。至少从史料与史评的综合看,他的统治与处境展示了一个具备较高政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君主形象,而非一味的昏庸与无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