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哪一國發明的?追溯從衣索比亞到世界的香醇旅程
一、 傳說與起源:衣索比亞與葉門的雙重奏
關於咖啡的由來,流傳著多個引人入勝的傳說,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將我們帶回西元九世紀的衣索比亞高原。
牧羊人卡爾迪與跳舞的山羊
相傳一位名為卡爾迪(Kaldi)的年輕牧羊人,在西元850年左右,注意到他的羊群在啃食了一種不知名樹上的紅色漿果後,變得異常興奮、活蹦亂跳,彷彿在舞蹈一般。出於好奇,卡爾迪也親自嘗試了這些果實,隨即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精神振奮。他將這個發現的過程分享給附近修道院的僧侶。起初,僧侶們對這種神祕果實抱持懷疑,甚至認為它是「魔鬼的傑作」,憤而將其扔進火裡。然而,果實經由火焰烘烤後,竟散發出濃鬱迷人的香氣。好奇的僧侶們將烤過的果實從餘燼中取出、搗碎,並用熱水沖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杯咖啡。他們發現,飲用這種飲料能幫助他們在深夜的祈禱與修行中保持清醒,並將其視為上天賜予的禮物,初期甚至被當作藥物使用。儘管此故事直到1671年才被文字記載,可能帶有杜撰色彩,但它生動地描繪了咖啡提神功效的首次發現。
葉門的另一種敘事
另一個傳說則將場景轉移至葉門。一位葉門的蘇菲派神祕主義者在前往衣索比亞的旅途中,觀察到鳥類因啄食某種植物的果實而充滿活力。身心俱疲的他決定親自嘗試,也同樣感受到了提神的效果。不過,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咖啡豆最初是從衣索比亞出口到葉門的。葉門的商人將咖啡樹帶回家鄉,並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使其成為咖啡史上至關重要的一站。無論是哪個傳說,都指向非洲的衣索比亞,特別是其西南部的卡法(Kaffa)地區,被廣泛認為是阿拉比卡咖啡的原產地。
二、 阿拉伯世界的興起:「伊斯蘭酒」與咖啡館的誕生
喝咖啡的文化可追溯至11世紀,當時咖啡從衣索比亞傳入阿拉伯半島。由於回教嚴格禁酒,這種能帶來興奮感、卻非酒精的「伊斯蘭酒」迅速在波斯人及整個穆斯林世界中受到狂熱歡迎。「Coffee」一詞的字源,便可追溯至阿拉伯古字「gahwah」,原意有酒的意思。
到了15世紀,葉門的蘇菲派教徒們已普遍使用咖啡,作為祈禱時集中精神的輔助飲品。咖啡的傳播以葉門的摩卡港(Mocha)為中心,經由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個重要的宗教聖地,迅速普及到整個阿拉伯帝國。到了1510年,咖啡已傳至開羅。
16世紀上半葉,正值鄂圖曼帝國的鼎盛時期,土耳其人的咖啡文化也隨之在阿拉伯、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及東南歐等地風行。世界上第一批咖啡館(Qahveh Khaneh)應運而生,於1530年和1532年分別出現在大馬ascus與阿勒坡。這些咖啡館不僅是品嚐和研磨咖啡豆的場所,更是重要的社交中心。在這裡,人們交談、下棋、聽音樂、觀看錶演,甚至交流新聞與八卦。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咖啡館儼然成為資訊交換的樞紐,被譽為「智者學校」(Schools of the Wise)。
然而,咖啡的流行也曾引發爭議。1511年,麥加的宗教領袖因其刺激作用而下令禁止。鄂圖曼帝國的蘇丹也曾因擔心民眾在咖啡館議論國事、發表反動言論而頒布禁令。但這些禁令終究無法抵擋民眾對咖啡的熱愛,最終在1524年由鄂圖曼蘇丹蘇萊曼一世正式解除。
三、 征服歐洲:從「撒旦的苦澀發明」到社交寵兒
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第一袋咖啡豆從中東帶回西歐,為歐洲的咖啡歷史揭開序幕,開啟了蓬勃的咖啡貿易。咖啡獨特的香氣與提神效果,使其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新興飲料,並傳遍歐陸。
教宗的祝福
起初,這種來自穆斯林世界的「阿拉伯酒」在義大利引發了宗教人士的疑慮,他們將其稱為「撒旦的苦澀發明」。這場爭議最終驚動了教宗克萊孟八世。1600年,在被要求裁決是否該禁止咖啡時,教宗親自品嚐了這杯飲品,並認為讓穆斯林教徒獨享如此美味的飲料實在可惜。他決定為咖啡「施洗」,正式認可其為基督徒可以飲用的飲料。這一舉動為咖啡在歐洲的普及掃除了最大的障礙。
咖啡館的遍地開花
1645年,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在威尼斯開業。隨後,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在歐洲各大城市出現。
英國:1651年,英國第一家咖啡館在牛津開業。倫敦的咖啡館文化尤其興盛,這些被稱為「一分錢大學」(Penny Universities)的場所(因一杯咖啡的價格是一分錢),成為商人、學者、文人交流思想的中心。許多商業點子,如倫敦證券交易所的雛形,便是在咖啡館中誕生的。
法國:1669年,鄂圖曼帝國大使將咖啡引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1671年,巴黎出現了第一個咖啡攤位,人們親切地稱其為「le petit noir」(小黑杯),這個稱呼至今仍在使用。
奧地利:1683年,土耳其軍隊在圍攻維也納失敗後,遺留下了約500袋咖啡豆。一位名叫耶日·弗朗西澤克·庫奇茨基(Jerzy Franciszek Kulczycki)的波蘭商人利用這些戰利品,在維也納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並開創了在咖啡中加入糖和牛奶的飲用習慣。
荷蘭人則在咖啡的全球種植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7世紀末,他們成功將咖啡樹從葉門移植到殖民地印尼的爪哇島,並建立了大規模的種植園,打破了阿拉伯人對咖啡種植的壟斷。1714年,一棵來自荷蘭的咖啡樹苗作為禮物被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這棵樹後來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無數咖啡樹的始祖。
四、 跨越大西洋:新世界的咖啡浪潮
17世紀初,咖啡被帶到北美洲,但最初並未流行,茶仍是主流飲品。轉捩點發生在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後,飲茶被視為不愛國的行為,促使大量美國人轉而投向咖啡的懷抱。
與此同時,歐洲人發現新世界的熱帶氣候非常適合種植咖啡。
加勒比海與中南美洲
1720年代,法國海軍軍官加布裡埃爾·德·克利烏(Gabriel de Clieu)克服重重困難,將一棵源自路易十四御花園的咖啡樹苗帶到了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島。而荷蘭人則於1718年在南美洲的蘇利南開始種植。
巴西的崛起
約1727年,葡萄牙國王派遣軍官前往法屬圭亞那,希望能獲得咖啡種苗。據傳,這位軍官透過贏得總督夫人的芳心,成功將咖啡種子藏在送別的花束中帶回巴西。自此,咖啡種植在巴西迅速擴展。到了1852年,巴西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產國,並長期保持此地位。
咖啡種植園的擴張,也帶來了砍伐熱帶雨林及剝削奴隸勞工等黑暗面,成為殖民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五、 咖啡在亞洲的旅程
咖啡的傳播並未止步於歐美,它繼續向東傳播至世界各地。
印度
1600年左右,一位名為巴巴·布丹(Baba Budan)的印度蘇菲派聖人,在從麥加朝聖歸來時,巧妙地將七顆具備繁殖能力的咖啡豆藏在鬍鬚中,成功走私回印度。這七顆豆子在印度南部種下,成為非洲與阿拉伯以外第一個商業咖啡產業的種子,打破了阿拉伯世界的壟斷。
印尼與東南亞
17世紀下半葉,荷蘭商人將咖啡引入印尼,並在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島嶼取得巨大成功,使印尼一度成為世界頂級的咖啡產地。19世紀,法國殖民者則將咖啡種植帶入了越南、柬埔寨、寮國等地。
日本
咖啡在16、17世紀由荷蘭及葡萄牙商人傳入。1888年,日本第一家歐式咖啡館「Kahiichakan」在東京開業。二戰後,咖啡消費迅速增長。1969年,上島咖啡(UC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獲得商業成功的罐裝咖啡,極大地普及了咖啡文化。
台灣及中國大陸
台灣:1884年,英國茶商首次將咖啡從馬尼拉引進台灣,並在三峽等地嘗試種植。日治時期,總督府進一步在嘉義、恆春等地進行栽培試驗。
中國大陸:1904年,法國傳教士將越南的咖啡種苗帶到雲南賓川縣種植,開啟了中國大陸的咖啡產業。1980年代末,雀巢公司進入中國,透過支持雲南的咖啡種植項目,引進了產量高且抗病的卡蒂姆(Catimor)品種,對當地咖啡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雲南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咖啡產區。
六、 20世紀至今:從即溶咖啡到第四波浪潮
20世紀,咖啡的生產與消費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
商業化與即溶咖啡
家庭烘焙逐漸被商業化加工產品取代。1901年,日籍科學家加藤博士(Dr. Satori Kato)發明瞭第一種可溶性咖啡粉。1938年,雀巢公司(Nestlé)以此為基礎,推出了更成熟的即溶咖啡(Nescafé),為全球咖啡市場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全球消耗量的飛躍
根據統計數據,咖啡的全球消耗量呈現爆炸性增長,反映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
年度
全球年消耗量(袋)
1750
60萬袋
1850
400萬袋
1950
3,500萬袋
1995
9,400萬袋
2000
1億300萬袋
龐大的需求使咖啡成為僅次於石油的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這也帶來了生產過剩、價格崩盤、世界經濟危機等問題,促使各國建立全球咖啡協議以穩定價格。
咖啡浪潮的演進
近幾十年,全球世界咖啡飲品時尚經歷了數波浪潮,這是 history of coffee 的一部分:
第一波 (1940-1960):即溶咖啡當道,追求便利性。
第二波 (1960-1990):以星巴克為代表,注重重度烘焙、拿鐵等義式咖啡的盛行。
第三波 (1990-2013):精品咖啡興起,強調單一產區、莊園、手沖、賽風等沖煮方式,注重咖啡豆的原始風味。
第四波 (2014-至今):更科學化、精緻化的探索,聚焦於新品種的培育、創新的後製處理法(如厭氧發酵),以及新穎的萃取理論,追求更極致的風味體驗。
常見問題
Q1: 咖啡究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A1: 咖啡樹的原產地被公認為非洲的衣索比亞,特別是卡法(Kaffa)地區。最早發現並利用咖啡提神功效的傳說也源於此地。因此,可以說咖啡的「發現」歸功於衣索比亞。然而,將咖啡豆烘焙、研磨咖啡豆並沖煮成我們今天所知的飲品,以及建立起最早的咖啡館文化,則是在15至16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特別是葉門。
Q2: 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館在哪裡?
A2: 根據歷史記載,世界上最早的咖啡館出現在16世紀的鄂圖曼帝國。其中,位於大馬士革(1530年)和阿勒坡(1532年)的咖啡館被認為是先驅。而1475年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開設的咖啡館也常被提及,它們共同開創了咖啡館作為社交與資訊交流中心的歷史。
Q3: 咖啡是如何從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的?
A3: 咖啡主要在17世紀初通過威尼斯商人的咖啡貿易路線進入歐洲。最初因其回教背景而受到宗教界的排斥,但在1600年獲得教宗克萊孟八世的認可後,便迅速在歐洲大陸普及開來,並催生了獨特的歐洲咖啡館文化。
Q4: 為什麼巴西會成為「咖啡王國」?
A4: 巴西的崛起歸功於其得天獨厚的熱帶氣候、廣闊的土地以及18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成功引進咖啡種植。巴西大規模開墾種植園,使其咖啡產量在19世紀中葉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並長期佔據世界第一大咖啡生產國的地位。
Q5: 什麼是「咖啡浪潮」?
A5: 「咖啡浪潮」是用來描述近代咖啡消費文化演進階段的術語。第一波是即溶咖啡的普及化;第二波是以星巴克為代表的重焙義式咖啡連鎖店興起;第三波是強調產地風味、淺焙和手沖的精品咖啡革命;第四波則更進一步,著重於科學化種植、創新處理法和精準萃取,將咖啡風味的探索推向新高峯。
從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傳奇果實,到風靡全球的文化符號,咖啡的歷史是一部充滿探索、貿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壯麗史詩。它曾是僧侶的靈藥、學者的催化劑、革命的飲品,如今更是無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每一杯咖啡的背後,都濃縮著數百年的歷史積澱。當我們品味著手中這杯香醇時,不僅是在享受其風味,更是在與一段跨越時空的悠久歷史進行對話。咖啡的旅程仍在繼續,隨著第四波浪潮的推進,未來它將以何種嶄新的面貌,繼續啟發與連結世界,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資料來源
咖啡的歷史- Taiwan
咖啡的豐富歷史
咖啡的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