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学子”中的“莘”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呢?拆开来看就明白了
“莘”是一个多音字,作为姓氏的时候读【xīn】,“莘”姓起源于夏商时期,帝喾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建立了莘国,在莘国灭亡后,他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莘国,就以国名“莘”作为姓氏。
而莘莘学子中的“莘”读【shēn】,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莘莘兮洲之苇”一句,其中“莘莘”的意思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而
“莘莘学子”中“莘”是“众多”的意思,是说众多的学生。有很多词语可以表达众多,为什么要用“莘莘”来形容学子众多呢?让我们把“莘”字拆开来看,就明白了。
“莘”字的结构是“艹”字头加“辛”字组合而成的,“艹”同“草”,通常用作部首。草字的甲骨文字形“屮”看上去像一株有枝茎的全草,但因为野草大多是聚集丛生的,于是便把两个“屮”放在了一起,形成了“艸”字。
后来又在“艸”下面加了个“早”字表音,就形成了现在的'草”字,而曾经的“艸”只能作偏旁使用,还逐渐简化成了“艹”字头。
“辛”字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把刑刀,或指承受罪责,这个过程是极其艰辛的,所以“辛”字后来又被引申为“辛苦”、“辛劳”的意思。
所以用“莘莘”这个词来形容学子, 既能显示出学子如青草般众多,又能形象地表达出学子们就像青草一样都是一茬又一茬地成长着,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辛苦和辛劳。所以用“莘莘”来形容学子再形象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