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演绎了史上强权下最悲壮的永别!
嵇康拿着琴走向刑场的正中央,骚动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都说嵇康有一首传世名曲《广陵散》,从不外传,看来今天他要在刑场上留下这首绝唱。
第一个音响起,嵇康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几十年以前,那个路开始的地方。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世。嵇康生存的那个年代,人户所存十无一二,战争、瘟疫、干旱,中华民族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受到了几乎灭族的灾难。曹氏家族赶走了汉献帝,自己当了老大;几十年后,相同的事情轮番上演,“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比他们更狠的司马家族眼看着就要取代他们。天下名士要么收编,要么被杀,随时死亡的阴影就像一团乌云一样,笼罩在这个本已阴暗的世界。而活着的这些人,该怎么办呢?
嵇康的祖上曾经随曹操一起打过天下,他的父亲是当时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他的哥哥是一个掌管着皇家宗族事务的官员,而他自己也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官拜中散大夫——其实就是一个没啥正经职务的闲差。如果放在以前,年纪轻轻的有这样的条件,那也是祖先赏饭吃了。但是恰恰在那个时候,曹氏政权岌岌可危,司马家族如日中天,眼看就要取而代之了,嵇康手上的一手王炸牌,没想到却成了他的雷。
而他更大的一个雷,就在于他太有名了。世人都在疯传他有多么风姿超群,而见过他的人,无一不被折服。《世说新语》里描述他的身高,说他身长七尺八寸(大概有一米八),风姿特秀。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晋书·嵇康传》里说,他虽然风度翩翩,但是不加修饰,完全天资自然。据说他在山上采药,冬天披着头发,夏天就用草编做衣裳,遇见他的樵夫还以为遇到了神仙。
嵇康不仅玉树临风、超凡脱俗,而且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全能型文人。他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位四言诗大家,还是当时著名的玄学家、音乐家,非常擅长弹古琴,一直到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在中国音乐史上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他还是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他的书画作品,但是仍然能够从文献当中找到对于他书画的评价——在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书论专辑《法书要录》里,嵇康的草书被评为第三。
这样一个风姿超群、才华卓越的名士,在当时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不过,时局纷乱,司马家族的暴政让他只能常常跑到山林里隐居起来,以打铁为生。
司马昭掌权之后,当然想要拉拢他,就派了自己的一个心腹干将钟会前去拜访嵇康。钟会是谁?我相信读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人一定都知道他。他也是名门望族之后,是司马昭的心腹谋士,和邓艾一起合力灭蜀,也是当时的名士。钟会年轻的时候也是嵇康的小粉丝,非常崇拜和仰慕嵇康,一直都很想要结识他。有一次钟会自己写了一篇文章,特别想要拿给嵇康点评,想让对方给自己点个赞,但内心又非常惶恐和忐忑。他战战兢兢地跑到嵇康的门口,徘徊良久之后,还是担心嵇康看不上他,就把文稿丢到嵇康的院子里,转头就跑了。
而这一次,钟会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拜会自己的偶像了。也许是想给自己壮胆贴金,也许是想扬眉吐气,钟会不止自己一个人来,带了一大帮当时京城的名流阔少,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锦衣华服,就这样一群人来到了嵇康打铁的那个树林。钟会心想,这次应该能刷个不错的存在感,可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钟会一帮人干巴巴地站在这里看着嵇康打铁,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咣当咣当”的打铁声。嵇康打铁打得如此专注,就好像从来没有看到钟会一样。
钟会没有想到,第一次见偶像得到的却是这种羞辱。但牛皮都已经吹出去了,还有一帮名流阔少等着自己带他们去和嵇康认识,钟会的脸上慢慢挂不住了,他准备转身上马就走。但这个时候,嵇康的声音响起:“将军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恨恨地回怼:“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粉转黑。
黑粉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今天你让他高攀不起,明天他就可以置你于死地,只差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
竹林七贤里有一个老大哥叫山涛,他跟嵇康的关系很好。山涛出来做官,在升职之前,他向朝廷举荐嵇康,接替自己原有的职位。那个时候,皇帝曹髦刚被杀不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嵇康把一腔怒火都诉诸笔端,写下了那一封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都对我说,你曾经打算要我接替你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我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
为了表述自己与官场的不和,嵇康甚至不惜自揭其短,说自己一个月不洗脸,头发不痒就不洗,就算有尿也憋着不上,直到憋得肚子咕噜叫了才愿意起身。一个大帅哥,丝毫没有偶像包袱。接着他又说了“七不堪、二不可”,告诉世人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官——因为他性格里的每一处,都和做官后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格格不入。他说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刚肠嫉恶,遇事便发”,常常要说一些责难成汤、周武王,轻视周公、孔子的话。
要知道当时司马昭所倡导的礼教,就是汤武周孔那一套,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敢说。即便是竹林七贤里的另一个精神领袖阮籍,司马昭让他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也只会大醉六十日,到最后实在躲不过去了,只能写一封劝进表。而嵇康直接写下了那一封流传千古的绝交书,就相当于向世人宣告了“我是与司马昭为敌的”。
那司马昭该怎么办呢?既然你不听话,那就杀了吧。当时刚好有一个冤案,嵇康为受到冤枉的朋友明冤辩护,却也被抓到了牢里。钟会趁机对司马昭说:“你一直提倡着礼教,而嵇康却屡屡犯禁,他就像是一条卧龙一样,你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嵇康的下狱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好几千太学生为嵇康请愿,甚至当时有一些豪杰之士都喊着要陪嵇康一起坐牢,震惊朝野。朝廷花了好大的力气,才劝诫安抚他们,并且把他们遣散。这时候的嵇康,已经不再单纯只是读书人的偶像了。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里,他这种敢说真话、坚持自我的精神,就像是给当时黑暗的社会撕开一道口子一样,让人们看见了仅有的光明。
民众的呼声让司马昭更加坚信钟会所说——嵇康是一条卧龙,绝不能留。他最终决定诛杀嵇康。
《广陵散》的琴音在刑场上回响,这是一个关于战国名士聂政刺韩的故事。有两个传说:一个说的是聂政为父报仇,自我毁容,潜入宫廷刺杀韩王;一个说的是聂政为了回报知己,刺杀韩相。“士为知己者死”,但不管哪个故事,都让《广陵散》成为古琴名曲中唯一一个具有杀伐之气的曲子。
嵇康看向人群,那个曾经把酒言欢的知己,那些未曾陪伴的亲人,这次是真的永别。琴音从低沉开始走向激越,那个少年侠客正缓缓走来,厮杀决斗,白刃热血,大仇得报的他一剑刺向了自己的心脏。
一曲奏毕,嵇康将琴一扔,最后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年,嵇康39岁。
又过了十几年,三分归晋,人们的生活渐渐归于平淡。有一天,都城洛阳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一个人兴冲冲地跑来找当时的大官司徒王戎,说:“你知道吗?我昨天看见了嵇绍,他风度翩翩,卓尔不凡,就好像野鹤站立在鸡群一样。”曾经的竹林七贤王戎淡淡一笑,幽幽地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