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将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理解错了!
你有没有在合同里、法律条文里,甚至新闻报道中看到过“或将”这个词?“当事人或将面临刑事追责”“公司或将调整薪酬结构”……乍一看好像懂,细一想又有点模糊。“或将”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可能”“将要”有什么区别?用错会不会惹上法律麻烦?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玄机的词。
先说结论:“或将”是“或”与“将”的组合,表示一种可能性下的未来状态,强调“不确定但有可能发生”,它不是100%的承诺,也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介于“可能”和“必然”之间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法律语境中,这种措辞尤为讲究,一字之差,责任可能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 一份合同里写:“若乙方未按时交付,或将被处以违约金。”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乙方不交货,就一定会被罚,但仔细推敲,“或将”意味着“有可能被罚”,但不是“必须罚”,也就是说,甲方保留处罚的权利,但也可以选择不罚。这种弹性表达,常用于保留协商空间或规避刚性承诺。
再比如政府公告:“该区域或将启动拆迁程序。” 这说明拆迁不是板上钉钉的事,还在讨论阶段,如果写成“将启动”,那就是确定要拆了。“或将”在这里是一种谨慎措辞,避免引发公众误解或恐慌。
那“或将”和“可能”有什么区别? “可能”更口语化,偏向主观判断;而“或将”带有书面语色彩,常用于正式文件,语气更正式、更克制。在法律文本中,“或将”往往意味着“存在法律依据或程序可能性,但尚未决定”。
更关键的是,“或将”不能等同于“一定会”,如果你看到“公司或将裁员”,别急着辞职;看到“债务人或将被起诉”,也别以为法院已经立案,它只是预警,不是结论。
✅ 建议参考:在起草合同、公告或法律文书时,如果你希望保留灵活性,避免承担刚性义务,可以使用“或将”,但如果你是要明确责任、设定义务,那就得用“将”或“应当”。 反过来,作为读者或当事人,看到“或将”三个字,一定要追问:到底什么情况下会“或”?有没有具体条件?有没有后续程序?别被模糊语言带偏了判断。
在涉及重大权益的场合,比如劳动合同、投资协议、行政处罚告知书等,建议要求对方明确“或将”背后的具体标准和触发条件,避免日后扯皮。
📚 相关法条参考:虽然“或将”本身不是法律术语,但其表达的“不确定性”在法律中有明确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8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 这说明,很多“或将”背后其实是“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行政处罚法》第31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 ➤ 这里的“拟作出”就类似于“或将”,表示尚未最终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81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 “可能判处”也是一种可能性表达,与“或将”逻辑相通。
“或将”不是模棱两可的借口,而是一种精准的法律语言工具,它既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也不是制造恐慌的烟雾弹。关键在于理解它背后的“可能性”边界。 无论是写合同、看公告,还是听律师分析案情,遇到“或将”,别轻易下结论。多问一句“在什么情况下会‘或’?”,往往能帮你避开一个大坑。法律不怕明确,最怕模糊;而“或将”,正是模糊与清晰之间的那条分界线,用得好,是智慧;用不好,是隐患。
下次再看到“或将”,你会不会多留个心眼了?
或将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理解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